《篮球先锋报》:足球受难 篮球应该脱帽致敬

中国足球队“死”在广州,第一个反应,是足球死了,该篮球火了。且慢!第一,足球不见得死了;第二,篮球的火爆,不应该以足球的死亡为基础;第三,篮球与足球像唇亡齿寒的兄弟。

中国足球改革始于1993年,中国篮球改革始于1995年,仅以火爆程度和变革速度而言,足球远甚于篮球。在足球职业化的11年中,单媒体一项,从电视到报纸,变化之飞速就目不暇接,境况之枯荣就恍若隔世。而篮球改革已经9年,才刚刚诞生第一张篮球报纸,在中国队与科威特队竞赛洞穿对手大门次数的当日,《篮球先锋报》才出了第12期,《足球》已经出了第1971期。千分之五的数字,相当于足球已过千年,篮球才值五岁。

中国篮球的改革,身处其中不觉其缓慢,以为悉尼败于法国、釜山败于韩国、雅典打败塞黑,都是天下大事,但中国篮球第一次聘请外教是在2004年,中国足球队请来施拉普纳是在1991年。中国篮球改革的多少经验都来自于足球?多少教训都来自足球?平时骂足球口无遮拦,但对于篮球的评说,何时曾如此畅快淋漓?

1993年中国队兵败伊尔比德,引发了足坛第一次动摇根本的改革,到2001年10月7日沈阳打败卡塔尔,有史以来第一次冲进世界杯,人潮涌动,警察在南池子疏导车流,劝欢庆的人群回头,那是怎样的盛景?中国篮球哪一天才会有如此的激情?对中国篮球来说,类似足球在1993年的改革,在2004年末才第一次出现,但是看到上海空荡荡的观众席,与同一年足球中超观众席的空荡荡何其相似。

中国篮球有太长的路要走,她所拥有的失败远远不够,她所具备的经验远远不够,她足以自豪的激情远远不够。足球够烂吗?但是广州之败犹如伊尔比德之败,更甚于24年前沙特输给新西兰0比5,其痛远甚于1985年之5·19。足球会死吗?不会。打篮球的人也许比踢足球的人多,支一个篮球架也许比放两个球门容易,但就现状而言,足球所蕴含的激情,真正超过篮球。

我从来就说,真正的篮球人口,也许和足球相当,甚至超过足球,但真正的篮球读者,只是足球的四分之一。篮球的问题不在于她每场的观众只及足球的四分之一,而在于她的激情只及足球的四分之一。篮球或许更美,更有细节,更有立体感,但就激情而言,篮球要向足球致敬。

怎样的危机摆在中国篮球面前?这是中国篮球目前必须思考的最大问题。中国篮球在过去从来都是踏着足球的脚印往前走,但又不想重蹈覆辙,这样矛盾的心理导致中国篮球亦步亦趋。所以广州之战,不仅之于中国足球是一个里程碑,之于中国篮球同样应该是一个里程碑。

足球和篮球,就像一对患难兄弟。在足球受难的时刻,篮球不要默哀,而是要脱帽致敬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